咨询服务热线 025-86440269  025-52418082
新老典当行有差异,相互之间能够学点啥呢?

    近段时间以来,一些新增典当行开始陆续着手准备营业。在行业经营普遍不景气的时下入市,理念及定位显然至关重要。一方面,是不少经营多年的老典当企业陆续收缩;另一方面,却因为这种谨慎而映衬出了一些“新军”的大胆。典当面对的是一个“大江湖”,其中行业的新老企业有何不同,各自看重的又是什么?

   投资人依然关注

    近日,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典当行业协会公布信息称,继去年该自治区增加了30家典当企业之后,今年又将新增30家典当企业。目前,新增的这30家典当企业已经经过公示阶段,报送至商务部备案。至此,新疆共有典当企业218家,覆盖了全疆的15个地州市。
    而在一些其他省市的典当从业者们看来,这一消息与他们的认知相比起来却有些“逆市”。因为熟悉典当行业发展的人都知道,在早些年生意红火之时,典当行的牌照绝对是非常吃香的,但是近两年来,局面却正在从“一照难求”逐渐朝着放松的方向倾斜,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牌照供大于求的情况。
    例如有媒体报道称,今年6月,海南省商务厅就曾向当地各市县商务主管部门下发过《关于2015年度新增典当行工作的补充通知》,称该省新增典当行申报数量尚未达到商务部调控的额度(13个),所以启动第二批申报工作。而类似投资典当行热度下降的现象,同期在北京、浙江等地都有出现,导致设立典当企业数量指标下调的举动也很普遍。
    投资热情受影响,最直接的原因无疑是生意变得难做了。不过中国商报记者也注意到,事情往往不能一概而论。例如在一些业内交流的微信群中,近段时间以来依然时不时地会有人打探收购一家典当行的价格;也有人在衡量,从目前的行业形势来看,想投资进入这个行业,究竟是收购合适,还是申请新的牌照更方便些?
    “从理论上讲,在行业经营环境呈现下行趋势的时候,当然是新的投资者进入行业领域并减少投资成本的好时机。”一位融资市场分析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,“据我所知,绝大部分新的投资者看中的是典当行的金融服务属性,即便他们本身并不是融资行业出身,但通过典当行做自己熟悉的圈子里的贷款资源,不见得‘Hold’不住。现在‘买牌照’价格低了,申请指标也不用像以前那般得‘挤破头皮’了,尽管经营环境不好,但还是会有投资人选择进入。”

    戴着“有色眼镜”?

    或许正是抱着如此心态,在一些经营了十来年的老典当企业经营者看来,现在行业的新人确实胆子不小。
    “以我们青岛为例,近两三年入行的新军,比起老将来可谓是‘大手笔’,无论是单笔放贷金额还是贷款成数上都是如此。”青岛一位在典当行业打拼了近十年的业内人士认为。他同时还透露,“在业务种类、格局比重上,新老典当行倒是没有多大区别,不过新的典当行大部分更着重于房地产、大额度的财产权利典当业务,也有个别的会打信用放贷的‘擦边球’。”
    有意思的是,随着新军的逐年入市、行业队伍的不断扩张,在这种大浪淘沙的融入过程中谈论起新老典当行的现状不难看出,面临着共同经营大环境的两者之间其实也有差异,还有隐约的罅隙不容回避。
    老的典当行比较保守,新的典当行图大、容易出风险,这是双方对彼此的普遍印象。“一些开了十来年的老典当行,是经过行业几番高低起伏的,他们对于环境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‘免疫力’,能够留下来既是适应了市场,也是适应了监管。在现阶段的经营形势下,收缩、谨慎对于他们中的大多数而言显然是明智的选择。而一些新入行的投资者,之前对典当并不了解,他们希望能够比较快速地看到投资回报,就不会注重民品这类型的业务。”有人认为。
    采访中,几位有着多年协会工作经验的人士也表示,新老典当行在理念、心态等方面确实存在“代沟”。“比如协会组织交流学习的时候会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:老的嫌新的不懂,新的觉得老的瞻前顾后,不主动出击从而拖垮自身。甚至有互相看不顺眼的情形发生,让协会也很尴尬。”
    那么,是否胆大的就一定风险大?也不尽然。“举个例子,我认识几位在湖北一些三四线城市做典当生意的经营者,也是近年开的典当行,据他们反馈,到目前为止经营上并没有感到明显的阻碍。他们说,只要做好贷款调查,当物容易变现,不去做信用贷,一般都不会出什么问题。”湖北典当研究人士潘建伦表示,“当然,这可能与当地行业内外竞争没那么激烈有关。另外,我感觉不能说新开的典当行就不关注民品,我们已经开设了好几期民品培训班,来学习的大部分反而都是新开典当行的员工。”

    别做无谓争执

    据记者了解,事实上,对于典当行的经营性质,长期以来业内都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。一方认为,典当行要发挥的是商业属性,为此他们倾向于回归民品;而另一方的观点则选择发挥金融属性,于是倾向做金融产品。
    在河南资深典当人士苏效越看来,这种意见的迥异,实质上暴露出的是典当行的概念定义至今仍不明朗。
    还有知情人士举例道,比如业内曾有统计数据显示,北京等一线城市典当行业中的龙头企业,有的资金运作最高可以达到十亿元左右,然而,民品却占了整个资金量的30%不到。“企业规模小,回归民品固然没错,但如果投资成本高、规模大,靠民品来支撑难免势单力薄,不要说快速回报,能维持下去就算不错了。”
    从这个层面上理解,新的投资者看重典当金融功能的发挥原本无可厚非。“我本人之前是从事商业的,也有工业圈子的朋友早两年扎进了典当行业中。只要有能量,有圈子的资源,典当行开发金融服务、做放贷是有空间的。”一位新晋投资者坦言。记者注意到,他的感受也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典当行业新投资人的心声。
    值得一提的是,比起新老典当行从业人士观念上的差异,也有观点认为更应当关注的还是创新不足。
    “比如现在一些做消费金融的机构,不仅利息低,而且手续简单,甚至仅凭客户的身份信息就敢于放贷,关键就在于他们掌握着大数据。而反观典当行业,因为诸多方面的限制影响,这些创新能力还比较落后。”北京华夏典当行资深融资顾问孙继峰认为。
    虽然各有各的说法,但与其就理念的不同而各自为营,倒不如取长补短,因地制宜,共同探索行业的发展路径。(全文完)